
马边连续两天上央视!
3月2日、3月3日
央视《新闻联播》关注
来自马边的全国人大代表乔进双梅
快来看看都说了啥?
用自己热爱的彝族刺绣手艺,累计带动超过800 名彝族绣娘实现增收……对全国人大代表乔进双梅而言,如何通过传承发展非遗技艺,倡导文明新风、助力乡村振兴,是她一直关注的方向。

日前,由文化和旅游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乡村振兴局共同组织开展的“非遗工坊典型案例”推选工作名单公布,马边花间刺绣非遗工坊的“彝族刺绣:让绣娘们的日子越过越美”成功入选。
2015年,乔进双梅和几位志同道合的姐妹共同创办了马边花间刺绣专业合作社。她们从20平米左右的小屋开始创业,到2017年在马边全县分6个片区设立工作站,再到如今拥有一个200平方米的展示展销中心、一个年产值达1300万元的彝族刺绣工厂,实现了带领彝族绣娘“背着娃娃,绣着花,养活自己,养活家”的梦想,也助推了彝族手工刺绣成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彝族刺绣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我从小受父母及周围人的影响,爱上了彝族刺绣。”乔进双梅表示,她在一次偶然中发现,西昌的彝绣产业发展很迅速,马边很多彝族服饰店家都去西昌进货,纯手工刺绣的新娘服可以卖到3000元左右。
看到彝族刺绣发展前景广阔,乔进双梅走上创业之路。产品标准不统一、色彩搭配单调、款式设计老旧、滞销……多年来,创业过程中接踵而至的问题,没有“劝退”乔进双梅,她跑遍马边的乡镇,全覆盖开展技能培训,累计培训绣娘超30000人次,构建了“1社6站20班”网格化服务体系,在统一彝族刺绣标准的同时,更努力提升彝绣产品的品质。
马边花间刺绣专业合作社创新采取零基础就业、零投入入股、零风险增收的“三零”利益联结机制,让利于绣娘,给予更多人投身彝族刺绣的信心。“在脱贫攻坚期间,我们最多的时候同时带领132名贫困户发展彝绣产业,人均年纯收入增加8000余元,”乔进双梅介绍说,彝绣带动贫困户居家灵活就业增收的成就被国家肯定,她也因此获得了“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目前,合作社已带动800余名彝乡农村闲散妇女居家灵活就业,人均年纯收入增加1万余元,12名比较优秀的绣娘通过网络直播和实体经营,月收入可达1-3万元。
脱贫不是终点,幸福生活仍需奋斗。“据我了解,乐山民族地区拥有省级非遗项目16个、市级非遗项目45个,通过培育特色产业、创建品牌、推出旅游线路等形式,能创造就业岗位1000余个,实现年均旅游收入近3亿元。”乔进双梅认为,乡村非遗发展很有“奔头”,带动就业增收、促进乡村振兴后劲十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