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佛像悬挂于梁上。儒、释、道三教并存。传说明朝建文皇帝在此处避难。这座充满神秘色彩的庙宇,就是位于四川省乐山市马边彝族自治县民建镇的明王寺。
明朝“靖难之役”之后,燕王朱(zhū)棣(dì)夺得皇位,并欲置建文帝于死地。在这紧要关头,太监王钺(yuè)捧出御匣(xiá)说:“当年太祖(朱元璋)升天之前秘赐,面谕不到万分危急,不得开启”。遂启匣,但见一袈(jiā)裟(shā),一伽蓝(qié lán),一剃刀,一度牒。建文帝领悟了太祖旨意,带着近臣逃出皇宫,剃度为僧。并按照伽蓝(qié lán)图指引方向,躲进云南、四川、贵州等地。然而,朱棣仍然不放心,将建文帝视为心病,一直派人追杀。传说建文帝一行化名逃到了偏僻的马边永乐溪。永乐溪五龙山脉相连峨眉,民间誉为“吉祥三地”,也就是仙山福地。遂捐白银三千两,托随行“金海和尚”主持,在宝地上修建寺庙,名曰“牛王寺”,寓意“朱”失去左右手,为“牛”,“朱王”失去文臣武将遂为“牛王”。建文皇帝落难的版本很多,争议也很大。根据史籍中的线索,建文帝逃出京城后流落在西南地区为僧,曾到过湖北、湖南、四川、云南、贵州一带。虽然传说故事有着浓厚的传奇色彩,但是在明王寺,历史与传说却产生了惊人的吻合。据史料记载,明王寺始建于明成化初年(公元1465年),明弘治年间重修,明正德年间增修三清殿、东岳殿,并打造石神佛,之后改称明王寺。据马边彝族自治县文化体育和旅游局副局长陈伟介绍,弘治十八年,弘治是明代皇帝明孝宗朱佑樘(zhū yòu chēng)的年号,这也恰恰证明了明王寺修建的年代,大约在明代中期就已经修建好了。2001年,明王寺爆出惊人发现,寺庙里惊现17尊“悬托石佛”。这种悬托于大殿半空的佛像,在全国佛教寺庙中极为罕见。陈伟说:“在被宣传报道的同时,也引起了一些文物贩子的注意,他们就来到明王寺,把正殿的三身佛的佛首还有悬挂在两边柱梁上的十三尊悬托塑像偷盗走了。”警方将这些石佛追回后,无意间发现佛像被掩盖了几百年的“庐山真面目”——这些石佛像头前方蓄有一小撮头发,酷似彝族男人头顶的“天菩萨”;服饰的花纹图案,与彝族男人服饰的花纹图案极其相似;石佛像左耳戴有一个耳坠,正与彝族男子自出生后,长者会在他左耳垂处穿个孔,稍长一些后便会戴上耳坠的风俗不谋而合。那么,这些“悬托石佛”与小凉山彝族千百年来构筑的信仰体系到底有什么关系呢?有历史专家认为,悬托在佛殿里的不是彝族石佛而是彝族石像;也有历史专家认为,这些佛像不是彝族形象,而是四尊童子像……几百年来,这些悬念仍是未解谜团。为了对明王寺文物加以保护,在省文物主管部门的指导下,明王寺“悬托石佛”和三身佛佛首以及其他出土文物,被保存于马边明王寺文物陈列展示馆。展馆大厅正中,三身佛佛首映入眼帘,视觉冲击令人震撼!佛像面部丰满圆润,唇角微扬,面部表情栩栩如生,令人心生敬畏之情。而这些“悬托石佛”,精工细刻,细节之处彰显出精湛的技艺,令人惊叹不已。明王寺作为马边唯一从明朝延续至清朝的古老建筑,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艺术和文物价值。1998年3月,明王寺经乐山市人民政府确定为乐山市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7月由四川省人民政府确定为第八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