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摩音乐是毕摩(古代彝族社会的祭司和部落首领)在祭祀活动中以诵和唱的方式来叙述故事、讲述历史、探究万物起源、塑造人物形象、抒发思想情感、表达志向和愿望的远古音乐艺术。毕摩腔调可分为诵和唱两大类。
毕摩音乐艺术主要分布于大凉山美姑、昭觉、布拖等地和小凉山的峨边、马边等彝族聚居地区,尤其以美姑县风格独特、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而出名。在美姑县内的20余个乡镇中,都能找到毕摩音乐哦!
在彝族社会中,“毕摩”是负责主持祭仪、教授文字、传承文化、传播文明的文化群体。在彝语里“毕”可意译为“诵”,即念诵经文或祭词。“摩”可意译为信使或沟通者。“毕摩”可以意译为“通过念诵经文,与神鬼沟通的特殊使者”。
彝族“毕摩”从起源、发展到现在,有经书记载的谱系达150余代。如果每代按30年计算,彝族“毕摩”从有文字记载开始到现在,已经有4500年左右的历史。因此,“毕摩”是一个传承古老文化的群落。
毕摩音乐的诵腔以说为主,包括低声吟咏腔和高声呼唤腔。低声吟咏腔主要用于占卜和择吉日等仪式,有专用的口诵辞章,节奏快急,音节分明。高声呼唤腔则适用于各种仪式,声音高亢、优美,常与唱腔交叉配合。毕摩唱腔是经诵的主要形式,根据不同的仪式场合和经籍文献,用不同的调式演唱,大致有20多种,如祭祀神座调、献茶调、招魂调等。
毕摩腔调的音乐旋律丰富多彩,可以是哀怨缠绵、高亢豪放,也可以是悲凉婉转、纤巧玲珑、宽阔明朗、悠扬愉悦。由于毕摩音乐会被用在不同的场合,所以它在优美动人的地方让人感受到春风拂面,而在热烈奔放的地方则让人仿佛置身于欢乐的氛围中,在祭祀时则会让人不由自主地变得肃穆起来。
“毕摩经诵”是指彝族毕摩在原始的祭祀议程中,念祷词、唱经文、诵祭词时发出的音韵旋律。彝族毕摩认为“经文错认,可以谅解;经文错诵,不可饶恕”。因此,彝族对于“毕摩经诵”有着极其严格的音韵旋律要求。
彝族“毕摩经诵”大致可分为三大类。一是占卜仪式经诵。是平时在占卜时,念诵的经文或祷词。这是一种简短、简单、简易的经诵。二是“嘎几毕”经诵。所谓“嘎几毕”就是平常普通家庭做祭仪时,按照仪式、要求,“毕摩”所作的经诵。三是“嘎哈毕”经诵。所谓“嘎哈毕”是指多个父系血缘家族共同举办的大型祭祀先辈的活动。“嘎哈毕”议程需要数十个“毕摩”连续诵经达三天三夜。其涉及的经文和仪式都十分复杂。
彝族毕摩的经书种类繁多,据初步统计,毕摩现存的经卷有28类,212种,数量达12452卷。从形式上,毕摩经书可以分为占卜、咒术、驱遣、祛秽、赔偿、禳解、调和、祈愿、祭祀、送灵、溯源等种类。从内容上,可分为历史、文化、哲学、宗教、文学、艺术、医药、教育等种类。彝族毕摩在传承浩如烟海的经书时,都要通过念唱、吟诵、颂祷的形式,对经书进行继承和传播。按祭祀仪式和经卷内容,将经卷和祭仪,规范形成了唱腔缤纷、音韵繁杂,多姿多彩的“毕摩经诵”文化。一般一卷经书,就是一种唱腔。一个祭祀仪式,就有十多种甚至数十种唱腔。其音韵、旋律丰富多彩,堪称文化一绝。
其次,彝族毕摩主持的祭仪分为“嘎几毕”和“嘎哈毕”两大类,“嘎哈毕”即为多个父系血缘家族共同举办的大型祭祀先辈的活动。“嘎几毕”即为一般家庭自行举行的小型祭祀。这些仪式都要用自制的小树枝和小树杈,在祭祀现场,扦插出种类繁多,形式各异的神奇图谱。一般“嘎哈毕”仪式中,要插的神奇图谱所需的树枝条就多达18000到20000多根,能插一个大型足球场那么大。在“嘎几毕”仪式中,毕摩插的神奇图案多达近800种之多。毕摩祭祀时,就要根据这些奇异图谱和仪式要求,进行诵经祭祀。一场大型的“嘎哈毕”仪式,参与的毕摩多达几十人,诵经的时间最少也在三天三夜。因此,“毕摩经诵”是人类遗存的一种独特的文化遗产。
“毕摩经诵”从音韵上可分高腔和低声二类。高腔嘹亮动人,低声浑厚悠扬。从用途上可分为“果”“加”“几”“沙”“席”“日”“格”等数十种之多。从调式可分为占卜、诅咒、掷鬼、通神、赎灵、劝慰、超度、婚媾调等数十种调式。从旋律上讲,或凄凉哀婉、或悲怆动人、或如泣如诉、或细若游丝、或高亢嘹亮。因此,“毕摩经诵”是目前彝族保存最原始的祭祀经乐。
彝族“毕摩”没有专业的诵经堂,没有专业的行毕节。彝族毕摩在行毕时,才是毕摩;不行毕时,以普通人自律。这是一种不常见的文化传承形式。“毕摩经诵”犹如“毕摩”在祭祀仪式中扦插的神奇图谱和议程中唱诵的古老经卷一样,是至今人类还没有破解的人类文化之谜。
扫码访问H5网页
联系方式
电话: 0833-4527206
地址: 乐山市马边彝族自治县民建镇新建街329号
版权所有:马边彝族自治县文化馆
扫码关注官方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