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 共 数 字 文 化 平 台
【四川乡村历史文化丛书】《马边乡村记忆》—大风顶探奇
来源: | 作者:马边文化馆 | 发布时间: 2024-07-19 | 157 次浏览 | 分享到:

我多次筹划着再去一趟永红乡,重新攀越一次大风顶,领略这座巍峨的大山,雄傲西南的壮阔宏大、伟岸天际的独特魅力。然而,由于种种原因,迄今仍未成行。

沿马边河滔滔河水,逆流而上,穿越建设、苏坝、烟峰、高卓营四个乡镇,方能抵达永红乡。

如今,从县城到永红乡公路的里程缩短至50余千米。然而,在永红乡还没有通公路之前,要到永红乡,需攀越茫茫的大风顶,那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沿途有个地名叫“倒马坎”。当时,是马边县城到永红乡的必经之处。那一段道路之狭窄,酷似羊肠子,更似一根白颜色的麻绳,用浆糊粘贴在悬崖绝壁上。路外,是千仞绝壁,深不见底。如果不小心往外瞥视一眼,立刻会有天旋地转的感觉。古人牵着马儿,经过此地,皆小心翼翼,胆颤心惊。如线条一般的道路,人虽能贴着山壁擦身而过,但体积较大的马儿,却无法侧身。肚皮常常抵触到石壁,翻倒于万丈悬崖之下,故称“倒马坎”。当时,路经“倒马坎”的商旅行人,在距离倒马坎还有十千米的地方,便断了马儿的饲料,让马儿处于饥饿状态,肚皮收缩,方可避免翻倒于万丈悬崖。

“倒马坎”隔河对岸,名为“油榨坪”,乃是古代朝廷重要的军营驻所。明朝时期,朝廷在今县城设马湖府安边厅,在今日烟峰镇所在地建烟峰城,驻营朝廷的军队镇守边关。“清朝道光十九年(1839),四川总督宝兴率提督齐慎至马边调查,将绥定协改为马边协,中军都司移驻三河口,设左、右营。左营驻三河口、右营驻油榨坪。”(《马边彝族自治县志》)龚静染在《昨日的边城》中写道:“油榨坪右营遗址,现在还留着当年的城堡残迹,城堡建在一座山顶上,长达数十米的城堡用石头整齐垒成,站在旧城堡上,视线极为开阔,四周大山里的动向一览无余。”张云波在《雷马屏峨边区之夷务》中载,“清代鼎盛之秋,油榨坪为大场,作倮倮交易所。”

据油榨坪为最南端的军事城堡,以及商业贸易集市的记载,呈现出一段真实的历史:或许,油榨坪是一段历史的界点,油榨坪以南的永红乡境,当初属于明清时期朝廷管辖的“盲区”,是中原王朝万里长城之外的塞外异域?

如今,我在马边生活几十年了,在我的印象里对永红乡没有特别深刻的记忆。在马边各乡镇的历史记载中,永红乡仿佛一杯白开水,无盐无味、无色彩、无话题。既没有重大的历史事件记载,也没独特的风土人情,让人情牵梦萦,甚至没有可口的小吃,让美食者絮絮叨叨、难以忘怀。

《马边彝族自治县志》载,永红“现乡名系1958年形势而名”,亦轻描淡写。以今天的观念而言,似乎有几分庸俗,缺乏历史的厚重感。

永红乡,难道真是如此贫乏寡味?永红乡的历史,竟如此不见经传吗?

据《马边彝族自治县志》载,永红乡位于马边西南突出部位,东邻凉山州雷波县的罗山溪乡,南靠雷波县谷堆乡,西连凉山州美姑县瓦西乡,北接马边县高卓云乡。1955年建麦子坪乡、羊子桥乡,1958年两乡合并为永红公社,1984年建永红乡。

永红乡境内,有一条重要的河流,名曰“高卓营河”。高卓营河上游,有两条重要的支流,一条发源于大风顶的顶峰,冰雪融化的河水,颜色深蓝晶莹,闪耀着金灿灿的光泽,如一路流淌的金水,俗称“金河”;另一条发源于大风顶万担峡谷,咆哮的河水,闪闪如银,仿佛流淌的银水,俗称“银河”。金河与银河汇聚境内称高卓营河,向北奔高卓营、烟峰,在苏坝河口(如今,为官帽舟电站库区),汇入马边河。

金河和银河的名字,皆具美感,且诗意浓郁,充满美好的愿景。据《马边彝族自治县志》载,在永红乡境内,因为山高坡陡,河流落差较大,水能资源极其丰富。我询问水务部门,永红乡境内,如今所建电站多达五座。金河流金子,银河淌银子,源源不竭的水流,带来了充沛的电量。永红乡的历史,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永红乡早已不再平淡无味,它是流“金”淌“银”的好地方。

然而,永红乡最珍贵的宝藏,既不是淌着金子的金河,也非流淌白银的银河,五座小型电站,在永红乡境内,也无历史的波澜。真正首屈一指、独占鳌头者,乃傲然屹立于乡境内的大风顶。

迄今为止,永红乡境内的大风顶,是马边最神秘梦幻、最吸引世人瞩目、最牵动游人心神的秘境。1978年,大风顶被国家命名为“大风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马边为此成立了专门的政府管理机构。西南边陲平凡的大风顶山,声名鹊起,跻身国家级领域,享誉日盛。

《马边彝族自治县志》载,大风顶“北起鸡公山,一直向南延伸,是马边与美姑、雷波交界的地方”。又载大风顶“东西宽16千米,南北长35千米,主峰摩罗哦觉海拔4042米,3000米以上的山峰43个”。大风顶山体高大,巍峨深厚,被誉为“珍稀动物的乐园”,有“国家绿色基因的宝库”之美誉。大风顶上,有无数让人魂牵梦绕的自然风光,执着痴迷的人们,在此找到最深情的感情寄托;生活的忧伤和孤独,能在其博大的胸怀里,获得最美好的慰藉;诗人们的一往情深,也找到了如梦似幻的依恋。

著名诗人阿洛夫基,写诗抒写这份人间的真挚,“走在黄茅埂,与山对坐,与美丽与虚幻对坐,人沉默,山微笑。坐在黄茅埂,与一块石头对峙,看一眼像父亲,看二眼像母亲,看三眼像自己。黄茅埂,我们都想死在这里,和大山成为永恒。黄茅埂,我们都想飞,和风一起飞翔。黄茅埂,一阵风从那边吹来,接走了伤感的念头。”“黄茅埂”为大风顶的山脊,民间也称大风顶为黄茅埂。